研究人腦神經網絡的通訊和協調運作,是現代神經科學領域最大的挑戰(zhàn)之一。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日前報道,最近,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電力工程學院開發(fā)出一種新型芯片實驗室平臺,利用先進材料和組織工程技術將神經元和電子學結合起來,研究腦神經網絡的工作原理。研究論文發(fā)表在最新一期《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上。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電力工程學院博士生馬克·史恩說,計算機的邏輯運算建立在人類邏輯的基礎上,但計算機的信息處理過程能分解成單個邏輯步驟,而人腦的信息處理過程卻不可以。人腦由大量的電路互相連接而成,腦電路工作就像在編碼,我們可以通過簡化腦神經網絡,控制細胞之間的連接,來研究人腦邏輯。
研究人員利用電極和活的神經細胞連接成一種特殊結構,讓其在培養(yǎng)皿中生成各種大小不同的神經網絡和網絡群,并通過一種芯片實驗室技術,在芯片上激活神經元電路,觀察神經網絡在不同化學信號和外部條件下的反應。
通過施加外部刺激,如一道亮光,研究人員能監(jiān)控視覺神經元的反應。“我們認為這一過程采取了編碼策略。”史恩說,相對簡單的神經“點亮”方式能被耳朵、眼睛等感官接受,但對更復雜的過程,如“思想”過程或不同的感受器官同時輸入、輸出,基本還是個黑箱。
研究單個神經元的活動還難以理解整個神經網絡的功能,史恩和導師約爾·漢恩教授、物理與天文學院的埃希爾·本-雅可布教授進一步對更大的神經網絡電路進行了觀察,以尋找大腦信息編碼的基本元素。他們利用納米技術系統工具,同時探測多個神經元的活動方式,特別探測了在大量神經會合的節(jié)點處多個神經群之間的溝通聯系。
他們在觀察這些神經群的時候發(fā)現,這些神經群的反應是只憑單個神經元無法預測的,這表示神經網絡有一個等級結構,大網絡由更小的次級網絡構成。研究人員解釋說,一個神經群要能支持神經網絡的活動,并與其他群互相通訊,這最少需要40個神經元,才能完成其在功能網絡中的各種任務。
研究人員還表示,他們開發(fā)的工具也可以用來測試新藥,或作為一種先進的人工智能,并幫助連接大腦和人造義肢。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