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挑選2020年安全行業(yè)熱詞,相信“零信任安全”一定是首選之一。
這一名詞乍聽之下不易理解,不過顧名思義,零信任指的是一種“從不信任、永遠驗證”的安全理念。也就是說,當過去以內外網分隔為主的安全體系隨著員工辦公習慣、數(shù)據流通方式改變等原因漸漸過時,能靈活、實時判定訪問請求的安全理念當然更契合如今現(xiàn)狀。
對“零信任安全理念”來說,2017年是一個明顯的分水嶺,當年Google基于零信任安全的BeyondCorp項目取得成功,驗證了零信任安全在大型網絡場景下的可行性,業(yè)界也開始跟進零信任實踐。
而特殊如2020年,由于疫情的爆發(fā),遠程辦公中的安全問題得到重視,零信任安全理念也迎來新的分水嶺。在企業(yè)端,目前市面上至少有50家公司聲稱在開展零信任業(yè)務;投資圈也聞風而動,今年至少有8家和零信任理念掛鉤的企業(yè)獲得融資。
今年獲得融資的零信任相關廠商(據36氪不完全統(tǒng)計,部分數(shù)據來自天眼查)
零信任理念被加速認知已是不爭事實,或許是時候對這一領域進行深度剖析。在本文中,我們將重點討論以下話題:
零信任的概念、價值;
從技術角度拆分的市場參與者;
行業(yè)當前的機遇與風險;
參與者的競合關系。
相信通過對零信任的梳理,未來安全世界的一角也會得以揭示。
一。 當我們談論零信任,我們在談些什么?
1. 前世今生
即使今年才開始大熱,但零信任其實并不是新鮮詞匯。
零信任理念,雛形最早源于2004年成立的耶哥論壇(Jericho Forum),其成立的目的是尋求網絡無邊界化趨勢下的全新安全架構及解決方案。
到2010年,咨詢公司 Forrester 的分析師約翰·金德維格將這一理念進行了更細化的拆分——金德維格認為,零信任本質是以身份為基石的動態(tài)訪問控制,即以身份為基礎,通過動態(tài)訪問控制技術,以細粒度的應用、接口、數(shù)據為核心保護對象,遵循最小權限原則,構筑端到端的身份邊界。
在產業(yè)端,隨著谷歌等公司在零信任上的進展,2019-2020年,NIST在5個月內連續(xù)發(fā)布兩版《零信任架構》標準草案,意味著零信任正向標準化進展。
零信任概念演進歷程圖 來源:中國信通院
從出現(xiàn)到追捧,零信任已走過十余年時間。那么,為什么是現(xiàn)在?
這和近年來企業(yè)的業(yè)務、IT基礎設施變化相關。過去,傳統(tǒng)的安全防護基于邊界,企業(yè)安全防護模式是構建一個內網,通過物理隔離或VPN等設施保證“內部安全區(qū)”。
今時情況不同往日:
首先,IT邊界被打破。云計算、邊緣計算等技術普及,加之大數(shù)據與AI的廣泛應用,讓數(shù)據流動與計算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顯著變化,IT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
并且,當前企業(yè)上下游伙伴和內部員工增多,用戶訪問請求更加復雜,成企業(yè)對用戶過分授權的情況也更普遍。
疫情推波助瀾,當多地協(xié)同辦公、遠程辦公成為新常態(tài),過去的辦公習慣也被打破。
而物理隔離無疑站在遠程辦公的對立面,構建并部署 VPN 的基本前提就是存在企業(yè)邊界。顯然,內外隔離的安全思路是不靈活的,也無法適應新的需求。
零信任由此起勢。其主要思想——默認企業(yè)內、外部的任何人、事均不可信,對任何試圖接入網絡和訪問網絡資源的人、事、物進行持續(xù)驗證,打破了邊界化的網絡防御思路,是一種更適應新需求的理念。
站在市場維度,或許很難把零信任這類以理念為基礎的事物劃歸為某個具體賽道,這是因為零信任的興起不能簡單看做某種技術、產品的擴展,而是對固有安全思路改變。
Gartner在《零信任網絡訪問市場指南》做出的假設也側面印證了這一觀察——其預測到2022年,80%向生態(tài)合作伙伴開放的新數(shù)字業(yè)務應用將通過零信任網絡訪問接入;到2023年,將有60%的企業(yè)淘汰大部分VPN,而使用零信任訪問。
零信任和傳統(tǒng)安全架構的區(qū)別 來源:綠盟科技、開源證券研究所
2. 實質:實時、動態(tài)地判斷訪問請求
和所有的理念型故事一樣,零信任不能僅停留在表面,其落地往往遵循著思想、框架、技術、產品、商業(yè)化幾個層面。
“對任何試圖接入網絡和訪問網絡資源的人、事、物進行持續(xù)驗證”,這件事需要通過策略判定。
從NIST給出的最新零信任架構(參照下圖)可以看出,零信任架構的核心組件包括策略引擎、策略管理器和策略執(zhí)行點。
簡單來說,策略引擎作為一個大腦,對訪問請求做出“是否賦予權限”的決策,管理器依賴于引擎的決定,通過和執(zhí)行點的互動,向后者下達指令。
NIST零信任架構核心組件示意圖 來源:CSA大中華區(qū)
當前業(yè)界對零信任的實踐還在過程中,所以也出現(xiàn)了一些細節(jié)不同的零信任框架。比如在中國信通院和奇安信發(fā)布的《網絡安全先進技術與應用發(fā)展系列報告——零信任技術(2020版)》中,零信任架構的基本框架歸納如下圖:
零信任架構總體框架圖 來源:《網絡安全先進技術與應用發(fā)展系列報告——零信任技術(Zero Trust)》
雖然各類框架有細節(jié)差異,但其實不論是哪種框架,都在論證實時、動態(tài)地對訪問請求進行判斷,以契合“從不信任、永遠驗證”的理念。
二。 參與者:從技術視角劃分
有意思的是,如果今年詢問一家安全公司是否正開展“零信任”業(yè)務,可能會收獲模棱兩可的回答:我們是否在做零信任,取決于如何定義它。
這有些無厘頭的反應似乎又不無道理。
零信任是一種理念。理論上講,只要在一些場景實現(xiàn)“從不信任、永遠驗證”的目的,誰都能說自己在做零信任,這正是現(xiàn)在零信任廠商繁多、技術路線不同的原因之一。
在具體數(shù)據上,專業(yè)人士指出當前號稱開展零信任業(yè)務的公司在50家以上。我們決定選取一些明確提供零信任安全產品/解決方案的公司略作展示(排名不分先后)。
部分參與者概覽(經36氪整理)
零信任的參與者背景不一,無論是剛成立不到一年的早期安全公司,還是成立數(shù)年的大型上市企業(yè),亦或不斷延伸觸角的公有云廠商,均已置身零信任浪潮。為避免“霧里看花”,從技術分類入手或是進一步理解零信任的思路。
如今相對普遍的共識是,零信任的主流技術分為三種:即SIM,S為SDP(Software Defined Perimeter, 軟件定義邊界)、I為IAM(Identity and Access Management,身份識別與訪問管理系統(tǒng)),M為MSG(Micro-Segmentation,微隔離),上圖中也可看到三種技術不斷交疊出現(xiàn)。不過需要提前強調的是,目前也有企業(yè)希望通過其他思路達成“零信任”目的,以下技術路線并不代表全部。
1. 身份識別與訪問管理(IAM)
身份識別與訪問管理(IAM)是網絡安全領域中的一個細分方向。從效果上來看,IAM產品可以定義和管理用戶的角色和訪問權限,即決定了誰可以訪問,如何進行訪問,訪問后可以執(zhí)行哪些操作等。
根據Gartner的定義,IAM的核心主題圍繞以下幾個方向展開:
認證 ,指的是通過確認實體(包含人與設備等)的身份,建立信任,這其中的概念包括多因素認證等。
訪問控制,確定實體通過認證之后,匹配怎樣的權限,訪問怎樣的系統(tǒng)。
身份治理,對實體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如員工入職、轉正、調崗、離職等身份變更過程)進行身份管理,匹配正確的權限。
特權身份管理,指的是對管理員等權限較高的賬戶等進行進一步管理。
在零信任廣泛普及之前,IAM已經是一個獨立賽道。不過如今零信任理念中的IAM指的是增強型IAM。過去的IAM認證體系較為僵化,只要有統(tǒng)一的權限管理即可,但增強型IAM強調持續(xù)的自適應認證,即在整個訪問請求的周期內進行持續(xù)智能驗證。
總而言之,以身份為基礎,實時、動態(tài)地對訪問請求進行判斷,是實現(xiàn)零信任的手段。目前IAM相關公司有「派拉軟件」、「竹云科技」、「芯盾時代」等。
2. 軟件定義邊界(SDP)
軟件定義邊界(SDP)是被云安全聯(lián)盟采納并推崇的一種方案。這種方案還有一個更為形象的別名——“黑云”。
之所以被稱為黑云,和其預期達到的效果有關。SDP可以為企業(yè)建立虛擬邊界,利用基于身份的訪問控制和權限認證機制,讓企業(yè)應用和服務“隱身”。當黑客試圖進行攻擊時,會發(fā)現(xiàn)看不到目標而無法攻擊,只有獲得權限的業(yè)務人員可以正常訪問。
根據云安全聯(lián)盟的定義,SDP的主要組件包括發(fā)起主機(客戶端),接受主機(服務端)和SDP控制器,客戶端和服務端都會連接到這些控制器。二者間的連接通過SDP控制器與安全控制信道的交互來管理。
資料來源:CSA大中華區(qū)
當前,國內有多家公司主打SDP,以曾入選Gartner零信任安全產品全球代表廠商的「云深互聯(lián)」為例,其SDP包含三個組件——深云SDP客戶端、安全大腦、隱盾網關。
深云SDP客戶端:在深云SDP中,深云SDP客戶端用來做各種的身份驗證,包括硬件身份,軟件身份,生物身份等。
深云SDP安全大腦:深云SDP安全大腦是一個管理控制臺,對所有的深云SDP客戶端進行管理,制定安全策略。深云SDP安全大腦還可以與企業(yè)已有的身份管理系統(tǒng)對接。
深云隱盾網關:所有對業(yè)務系統(tǒng)的訪問都要經過 SDP網關的驗證和過濾,實現(xiàn)業(yè)務系統(tǒng)的“網絡隱身”效果。
深云SDP示意圖
在「云深互聯(lián)」之外,國內的相關公司還有「易安聯(lián)」、「安幾網安」等。其中,「易安聯(lián)」在今年宣布完成B輪融資。
3. 微隔離(MSG)
微隔離,又稱軟件定義隔離、微分段,最早由 Gartner提出。
微隔離主要解決數(shù)據中心的東西向(內部服務器彼此互相訪問)流量之間的安全問題,當前主要應用于數(shù)據中心,該技術的面向群體并非用戶。
用形象語言表述,微隔離類似疫情時期的口罩,每個人帶上口罩后,互相隔離以防止病毒傳播。
微隔離技術把服務器之間做了隔離,一個服務器訪問另一個服務器的資源之前,首先要認證身份。認證通過后,網關才會放行業(yè)務系統(tǒng)去獲取數(shù)據資源,否則會被網關攔截。從效果看,在實現(xiàn)微隔離之前,攻擊者會攻擊到所有的服務器,而實現(xiàn)微隔離后攻擊范圍將大大減少。
這種技術的難點在于計算量和自動化——數(shù)據中心往往包括海量節(jié)點,頻繁變化帶來的工作量不可預估,傳統(tǒng)的人工配置模式已無法滿足管理需求,自動適應業(yè)務變化的策略計算引擎是微隔離成功的關鍵。
當前國外已出現(xiàn)較成熟的微隔離廠商,即美國公司Illumio。這家公司成立于2013年,在2019年已完成E輪融資,是全球13家安全行業(yè)獨角獸公司之一。客戶包括Salesforce、摩根士丹利、法國巴黎銀行和Oracle NetSuite等。
國內微隔離的典型廠商是「薔薇靈動」。公司創(chuàng)始人嚴雷曾透露,「薔薇靈動」于2017年開始商業(yè)化探索,2019年營收達到千萬級別。在融資進展上,天眼查數(shù)據顯示其在今年先后完成兩輪融資。
4.SIM相輔相成
NIST認為,一個完整的零信任架構需要三者結合,這或許是由于三種技術各自的擅長之處不一,可以“組團”發(fā)揮所長。
其中,對身份的判斷是零信任的基石。這也是今年在創(chuàng)投市場中,以身份為主要業(yè)務的公司,即IAM廠商頗受追捧的原因之一——「派拉軟件」于今年9月宣布完成C輪近3億元融資,同月宣布的還有「芯盾時代」完成數(shù)億元C+輪融資的消息,10月初,「竹云科技」也宣布完成3億元C輪戰(zhàn)略增資。
SDP解決南北向流量(通過網關進入數(shù)據中心的流量)的安全問題,那么微隔離則主要解決數(shù)據中心的東西向(內部服務器彼此互相訪問)流量之間的安全問題。由于三種技術的差別,當前市場中主打IAM、SDP和微隔離業(yè)務的廠商并不完全重合,各家或會以既有的技術、產品優(yōu)勢為基礎,向前延展形成較完備的零信任方案。
比如,天融信在介紹其SDP架構時曾指出,為了強化用戶認證與權限管理部分,可提供增強組件IAM實現(xiàn)更細致的身份管控功能(如下圖),這也說明了各種技術路線的互相延展的可能。
天融信SDP技術架構包括客戶端、控制器、網關架構圖 來源:CSA大中華區(qū)
這不是孤例,在日前CSA大中華區(qū)發(fā)布的《2020中國零信任全景圖》中,同樣可以看到多家廠商分別出現(xiàn)在不同技術分類中。
為何廠商能在短時間內滲透多個技術路線?主要原因是相關廠商早前已有所積累,尤其是IAM和SDP,它們在中國并非橫空出世的新技術??傮w而言,零信任最難跨過的門檻也許并不在技術,而在于工程化落地。
三。 機會與陷阱
目前由于零信任在國內風頭剛起,打造完整、易用的解決方案還在進程中。這一理念要經受商業(yè)化考驗,對客戶的話語權非常重要,這和零信任的目標以及實施中的改造成本均有關聯(lián)。
1. 誰在規(guī)定最小權限
各方在討論零信任時不斷強調的一點是,零信任是一種理念,而非具體的技術、產品。理念雖聽起來有些“虛無”,但也明確了目標——就如金德維格所說,零信任是以身份為基石的動態(tài)訪問控制,即以身份為基礎,通過動態(tài)訪問控制技術,以細粒度的應用、接口、數(shù)據為核心保護對象,遵循最小權限原則,構筑端到端的身份邊界。
再精簡一些,或許可以理解為對訪問請求以最小權限原則進行動態(tài)管理。身份的判定是用權限進行動態(tài)管理的基礎,上文不管是IAM、SDP亦或微隔離都提到了判斷策略或者引擎。但另一個核心——最小權限,卻甚少被討論。
最小權限存在的意義是,對通過基礎安全審核的訪問請求進行嚴格管理。然而如何規(guī)定最小權限,或許目前還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往下深究,最小權限是一個動態(tài)概念,需要針對不同客戶、不同場景進行判斷,所以其標準也很難界定。
也正由于標準不清晰,一位安全行業(yè)觀察者調侃零信任的現(xiàn)狀是,“誰都能說自己在做(零信任),但又或許誰都沒做”。
舉個極端些的例子,如果客戶的安全基礎設施僅停留在內外網范疇,對內網內的系統(tǒng)、數(shù)據并未進行分類分級,那么僅基于初步身份權限的分類,已是現(xiàn)有條件下的最小權限。但如果客戶本身需要更細粒度的權限管控,單純基于初步的身份管理,并不符合最小權限原則。所以,判斷最小權限的話語權歸結于客戶。
而廠商需要找出某類目標客戶對零信任的通用性要求,降低工程化成本。從這個角度,有深度服務目標客戶經驗,并能切入較通用場景的廠商或更易開展零信任業(yè)務。
根據《2020中國零信任全景圖》的統(tǒng)計,目前國內零信任的目標客戶主要集中在政企、金融、能源、互聯(lián)網、運營商、教育、醫(yī)療、電力、交通、公安、制造業(yè)、軍工、民航、軍隊、零售等行業(yè)?;?0%以上的零信任廠商都認為政企、金融、能源、互聯(lián)網、運營商、教育、 醫(yī)療、電力、交通、公安、制造業(yè)是他們的主要目標行業(yè)。
零信任目標行業(yè)分布圖 來源:《2020中國零信任全景圖》
可以看到,政企、金融和能源占據了目標客戶前三甲的席位,此類客戶也是過往安全廠商的重點客戶,或許意味著客戶在選擇供應商時會有所傾向。
2. 改造成本有多高
關于這三種技術傾向,NIST認為,零信任廠商在落地過程中可能會發(fā)現(xiàn)客戶已有所選擇,但這并不是說其他方案一定會失效,而是認為其他方案對該企業(yè)而言意味著已有流程的改變,所以更難實施。
更難實施體現(xiàn)在零信任的改造成本。對客戶而言,零信任的改造成本也和其自身的基礎設施情況相關。如果客戶內部的系統(tǒng)非常繁多,那么一個個接入其中會使得實施周期漫長;如果客戶此前的安全能力薄弱,則需要彌補的模塊更多;如果要做全面的零信任改造,對企業(yè)現(xiàn)有流程也會造成些許影響。在此基礎上,有觀點認為如果一家廠商此前已經將自己的安全產品滲透入足夠多的客戶中,或會降低改造成本。
如果舉例對比,傳統(tǒng)的網絡安全模型就像用一個城墻把所有人保護在一起。那零信任可能就像城門大開,但每個人都會配備一個士兵保護,這種點到點的防護策略會更加安全,成本也更高。不過,正和許多安全措施一樣,改造是提高安全性的前提條件,如果改造成本較低,也意味著安全性或不理想。在很多場景下,安全是一個具備灰度的名詞,需要根據客戶的業(yè)務性質、要求綜合考量。
36氪了解到,當前也有一些綜合實力較強的廠商希望從合規(guī)角度出發(fā),把零信任的要求落實到規(guī)定中。
眾所周知,安全行業(yè)以合規(guī)要求和業(yè)務需求為雙重驅動力。隨著內外網絡邊界的消失,客戶對零信任的業(yè)務需求已逐漸凸顯,若加上嚴格而有效的合規(guī)要求,即使改造成本大,零信任都會加速落地。從競爭角度,這種以合規(guī)切入的視角至少在To G市場中稱得上降維打擊。
四。 “陣營外”的競合
當前,也有許多本該成為客戶的公司在自行進行零信任改造。這類公司一般是大型互聯(lián)網公司(Google正是一個典型),它們對業(yè)務安全性的需求較高,同時IT資產、權限配置復雜。在具備技術實力的基礎上自發(fā)進行零信任落地,對這類企業(yè)來說既省去和供應商的磨合成本,在有余力的基礎上還可形成解決方案對外輸出,這也是更大的想象力。
在向外界輸出的類型中,典例是阿里、騰訊以及華為。這是由于,零信任也屬于云安全中的一環(huán),云廠商必然不能放過這一市場,目前三家也都有相關解決方案提供。
其中,阿里云在今年9月發(fā)布遠程辦公零信任解決方案,阿里巴巴企業(yè)智能也已推出“聯(lián)唄”終端訪問控制系統(tǒng)。根據介紹,在今年疫情期間,阿里巴巴企業(yè)智能支撐了數(shù)十萬員工的遠程安全入網及云辦公。目前“聯(lián)唄”已通過遠程辦公零信任解決方案服務政務、教育、醫(yī)療、新零售、制造等多個行業(yè)客戶,幫助客戶管理數(shù)十萬終端的安全準入。
云棲大會中發(fā)布的阿里云發(fā)布遠程辦公零信任解決方案
騰訊在零信任上更是動作頻頻。
從在2019年7月發(fā)起《零信任安全技術參考框架》行業(yè)標準立項,到今年5月底騰訊安全發(fā)布《零信任解決方案白皮書》,騰訊一直在輸出其對零信任的理解。白皮書中提及,騰訊基于ZTA架構模型,參考谷歌BeyondCorp實踐,結合自身經驗形成了“騰訊零信任”的解決方案,于2016年在公司內部實踐,目前已經過6萬多員工的實踐驗證。
騰訊零信任方案架構圖
另外,華為也在其官網上展示了HUAWEI HiSec零信任安全解決方案。
華為零信任安全解決方案架構圖
保障租戶的資產安全是公有云廠商的職責,過去這類廠商在云安全領域已取得一定進展。以騰訊為例,其發(fā)布的2020年度第三季財報顯示,騰訊企業(yè)級安全業(yè)務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長133%,零信任安全產品同比增長64%。當成績單擺在眼前,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傳統(tǒng)安全領域中的零信任公司會遭受巨大沖擊,但若仔細拆分公有云廠商的業(yè)務邏輯,也會有些新發(fā)現(xiàn)。
在華為的零信任案例中,可以看到IAM廠商「竹云科技」是其可信代理控制服務、認證服務、權限服務組件的供應商,并且在部署方案中被劃入必選選項。這從側面反映了公有云廠商和安全廠商在零信任領域中的競合關系——公有云廠商無疑需要生態(tài)的力量補足能力,各種各樣的供應商是生態(tài)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誰能和公有云廠商合作,考驗的是獨立廠商的價值。在技術上,許多安全公司在自己領域中深耕已久,比如IAM廠商「派拉軟件」和「竹云科技」分別成立于2008年和2009年,在身份領域中積累了深厚的產品、解決方案經驗,它們自然是有價值的合作對象。另外從市場端,公有云廠商更擅長做標準化業(yè)務,而中國的大B、大G客戶對個性化需求較高,安全公司若可以抓住這類客戶,既有利于提升競爭的“底氣”,也可以獲得較豐厚的收益,和公有云廠商合作或能成為一個可選項。
不過另外需要提及的是,當前不同客戶的業(yè)務性質不同,對權限的要求也不同,過多的場景會讓廠商難以交付。不論是哪種類型的廠商,都需要找到盡量通用化的場景,避免切入過于狹窄的領域,同時也降低定制化帶來的風險。
結語
長遠來看,零信任“從不信任、持續(xù)驗證”的理念契合了去邊界化的安全狀況。
Cybersecurity在2019年底的調查顯示,現(xiàn)在網絡安全最大的挑戰(zhàn)是私有應用程序的訪問端口十分分散,以及內部用戶權限過多,這兩方面正是零信任理念可以解決的問題。另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調查對象中有78%的安全團隊希望在未來實現(xiàn)零信任網絡訪問,但幾乎一半的安全團隊對他們使用當前安全技術提供零信任的能力缺乏信心。
這個例子再次印證了零信任的火熱,但不可否認,即使客戶已經意識到以往安全思路的狹隘,零信任作為一種新事物是否能獲得廣泛落地,還取決于市場和供應商的成熟。
一切才剛剛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