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通信与网络 > 业界动态 > 一种长距离125kHz阅读器硬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一种长距离125kHz阅读器硬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2008-07-30
作者:王 鑫, 赖晓铮, 朱海龙,

??? 摘 ? 要: 設計分析了125kHz閱讀器硬件電路部分,從理論與調試方法上對發(fā)射功放及后級匹配電路" title="匹配電路">匹配電路進行了細致探討,采用了基于網(wǎng)絡分析儀的調試方法調試匹配電路,并給出示波器與網(wǎng)絡分析儀的調試結果。
??? 關鍵詞: RFID; 功率放大器; 匹配; 檢波; 帶通放大

?

???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術是一項利用射頻信號通過空間耦合(交變磁場或電磁場)實現(xiàn)無接觸信息傳遞并通過所傳遞的信息達到識別目的的技術。RFID被列為本世紀十大重要技術之一,已成為IT行業(yè)的一個重要的應用領域,它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價值[1]。
  現(xiàn)已開發(fā)出RFID系統(tǒng)的4個通信頻段(系統(tǒng)工作頻率)[2],這些頻段是:①低頻段(最高到135kHz);②13.56MHz頻段;③900MHz頻段;④2.4GHz頻段。許多低價RFID系統(tǒng)的工作距離會受從閱讀器到無源電子標簽的功率傳輸大小的限制。在短距離條件下,由于工作在近場耦合區(qū)域,低頻工作下從閱讀器到應答器的傳輸功率更大。因此,低頻條件下更有利于能量的耦合。工作于低頻條件下(125kHz)的RFID系統(tǒng)的優(yōu)點在于:
  (1)很好的場穿透特性:可以穿透非磁性材料,比如水、混凝土、塑膠等。
  (2)有限與可精確控制的工作距離。在有限的工作距離下,這是個較大的優(yōu)點,例如,在門禁控制、汽車監(jiān)控系統(tǒng)領域等。
  (3)可實現(xiàn)低功耗設計,尤其在接收端。
  (4)低頻設計技術(相比于射頻電路設計)允許設計者使用低頻模擬工具與模塊。設計者可使用成熟的運算放大器、比較器和通用示波器。
  (5)價格較低??梢约尤隠C諧振電路到微控制器來實現(xiàn)低價收發(fā)器[3]。
1 長距離125kHz閱讀器結構
  圖1為長距離125kHz閱讀器的結構框架,它包括高頻接口與控制電路兩部分。

?


??? 高頻接口部分由發(fā)射與接收電路兩部分組成。發(fā)射電路作為RFID系統(tǒng)的一個重要部分,其核心部分是D類功率放大器及其后級匹配電路與天線驅動電路" title="驅動電路">驅動電路。接收電路主要由包絡檢波" title="包絡檢波">包絡檢波電路與后級帶通放大" title="帶通放大">帶通放大電路兩部分組成。
控制電路的核心是AVR單片機,它主要完成四個功能,圖1的注釋已寫明。
2 發(fā)射電路的設計與分析
  圖1上部分的四個方框表示發(fā)送電路。在設計發(fā)送電路的過程中,主要目標是提高發(fā)送功率,設計分析功率放大器及后級匹配與天線驅動電路,以達到閱讀器與電子標簽更遠距離識別的目的。
2.1 功率放大器選型與理論分析
  A、B、C類功率放大器效率較低,D類功率放大器的效率理論上可達到100%,并且工作于開關模式下,損耗小,發(fā)射功率易得到提升,因此選用D類放大器。
  其優(yōu)勢在于:①互補的兩個功放管推挽工作——“開”態(tài)(一個三極管飽和導通" title="導通">導通)時:Ic很大但Vc很小;“關”態(tài)(截止)時,Ic趨于零而Vc很大,兩者的乘積都很小,即Pc很小,從而實現(xiàn)了高效率放大。②集電極輸出電壓(或)電流為矩形波,諧波成分豐富,因而輸出級需加選頻網(wǎng)絡,選出基頻分量,濾除不需要的諧波分量。這樣,在負載上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基頻電壓或電流。③兩管電流在等效負載電阻RL上的流向相反,輸出電壓的偶次諧波互相抵消,輸出的最低諧波是三次,負載上的波形比較好。綜上所述,D類功率放大器適合作為發(fā)射電路功率放大器[4]
  電壓開關型晶體管D類放大器效率?濁與集電極輸出功率分別為:
???
?  晶體管的飽和壓降VCES愈小,電源電壓愈高,放大器效率與輸出功率愈高。同時,完成輸出電路的調諧也是提高輸出功率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一旦放大器輸出回路失諧,會對放大器的輸出功率產生不良影響甚至燒壞功放管。
實際設計調試要選用晶體管飽和壓降比較小的管子,同時盡量提高電源電壓,這樣可以提高D類功放的工作效率與輸出功率。
2.2 功放硬件實現(xiàn)與調試結果
  功率放大器原理圖如圖2所示,5V方波正脈沖輸入時,經(jīng)過限流電阻R1,耦合電容C1、C2濾除低頻分量,再通過二極管與電阻并聯(lián)回路后,到達三極管的基極,這時,Q2基極電壓接近9V,Q2管截止,Q1導通。D1、D2和D3、D4用于穩(wěn)定功放管基極。R4、R5為發(fā)射極限流電阻。兩基極并聯(lián)C3以提高功放管開關速度,降低由開關工作轉換不理想帶來的損耗。輸出級接選頻網(wǎng)絡,諧振頻率為125kHz。5V方波負脈沖(0V)輸入的情況與此剛好相反,Q2導通,Q1截止,輸出高電平(9V)。

?


  調試結果:Q1與Q2的基極波形如圖3;功放輸出(集電極)的波形如圖4。

?


??? 實際調試當中可得出以下結論:①功放管在開關瞬間會有不理想的情況,要選擇開關特性好、導通電流大、互補特性好的功放三極管來提升功放性能;②實際調試過程中,主要通過更換互補的功放三極管,觀測波形好壞來調試;③適當減小加速電容C3也可以加快功放開關管的開關速度。
2.3 功放后級匹配電路的設計與實現(xiàn)
  匹配網(wǎng)絡連接功放輸出端與天線,對整個發(fā)送電路的影響起到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有:①在功放輸出級達到最大功率傳輸;②將功放輸出的方波變?yōu)檎也虞d在天線上,并完成濾波作用。實際使用的功放后級匹配網(wǎng)絡結構如圖5所示。

?


  圖5中,L1、L2、C1構成功放輸出級匹配電路(T型網(wǎng)絡),C2、C3、C4與外接天線(ANT1、ANT2接天線兩端)構成天線驅動電路,其中C2是微調電容,用于調諧天線諧振狀態(tài)。
  使用Agilent 8753ET矢量網(wǎng)絡分析儀進行調試。先斷開前級,測量天線驅動電路部分的S(1,1)參數(shù),調整微調電容C2將S(1,1)調整為在125kHz下為一純阻,使天線驅動電路諧振在125kHz頻率上。圖6為經(jīng)過電容微調后得到的S(1,1)參數(shù)(掃頻范圍100kHz~150kHz)[5]

?


??? 然后,將網(wǎng)絡分析儀接到功放匹配電路(T型網(wǎng)絡)輸入端,調整電感值L1,將S(1,1)調整為在125kHz下為一純阻,得到的Smith圓圖如圖7所示。

?


  完成阻抗匹配的調節(jié)后,天線輸出電壓幅度達到最大,天線一端(另一端相位相反)輸出電壓峰峰值可達到61.2V,輸出功率已接近2W,發(fā)射功率足夠大。
3 接收電路的設計
3.1 包絡檢波電路

  包絡檢波電路原理圖如圖8所示。

?


  R1、D2、C1、R2構成基本的包絡檢波電路,C2是耦合電容,R3是負載電阻,D3與D4為保護二極管。輸出接到帶通放大電路。
3.2 帶通放大電路
??? 這部分使用集成運放芯片構成通用的帶通濾波放大器。為了提高系統(tǒng)性能,使用了兩級放大。其中一級電路(另一級結構相同)圖如圖9。

?


  在運放同相輸入端,電阻R2和R3構成電源分壓電路,為同相輸入端提供比較電壓。R3的兩端并聯(lián)了電容C2,起到了相位補償?shù)淖饔茫岣吡穗娐返墓ぷ鞣€(wěn)定性,同時R2和C2構成了局部的阻容低通濾波電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濾除高頻分量。運放輸出級接入了由R5和C4構成的阻容低通濾波電路,可以濾除高頻分量,可使送入單片機的標簽返回信號波形更加清晰,高頻分量小。
  使用ADS仿真得到電路的帶通特性如圖10,由圖可知通帶中心頻率為1.6kHz,電路設計完成[6]。

?


??? 圖11是在閱讀器旁邊放置了EM4026電子標簽后,再經(jīng)運放輸出級的波形。其中左圖顯示為碼型頭部的波形,右圖為碼型尾部。

?


  本文設計并實現(xiàn)了長距離低頻125kHz閱讀器硬件電路,使用ADS仿真軟件進行仿真驗證,采用獨特的基于網(wǎng)絡分析儀的調試方法調試發(fā)射匹配電路,并給出調試結果。設計與調試完成后,系統(tǒng)發(fā)送功率達到了1.5W以上,閱讀器識別距離達到了70cm,實現(xiàn)了長距離識別的目的。


?

參考文獻
[1] ?WANT R. An introduction to RFID technology. pervasive?computing, IEEE, 2006,5(1):25-33.
[2] ?SCHARFELD T. An analysis of the fundamental constraints?on low-cost passive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design. M.S. thesis, Massachusetts Inst. Technol., 2001.
[3] ?Microchip Application Note AN232,Low Frequency Magnetic?Transmitter Design,2002.
[4] ?HIMMESLSTOSS F A, EDELMOSER K H. High dynamic?class-D power amplifier.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sumer?Electronics,1998,44(4):1329-1333.
[5] ?Agilent Technologies. Reference Guide of Agilent Technologies 8753ES and 8753ET Network Analyzers. 2001.
[6] ?Advanced Design System-2002 Fundamentals.Agilent Technologies, April 2002(From Agilent EEs of? EDA Customer?Education).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lián)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jīng)濟損失。聯(lián)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