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DC變換器有兩種控制方式:模擬控制方式和數字控制方式。傳統(tǒng)的DC/DC變換器一般采用模擬控制方式,它具有體積小,功耗低等優(yōu)點,但易受噪聲影響。而數字控制的DC/DC變換器對工藝參數和環(huán)境不敏感、控制算法可通過編程實現、易于集成,且能大大縮短產品的開發(fā)周期。正是由于數字控制方式的這些優(yōu)點,數字DC/DC變換器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1 DC/DC變換器結構
數字控制器主要由模數轉換器(ADC)、數字補償器(Digital Compensator)和數字脈沖寬度調制器(DPWM)組成。一種常用的數字控制器如圖1所示。主電路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經ADC進行比較并轉換為相應的數字誤差信號,數字補償器則根據誤差進行補償得到給定數字信號。經DPWM轉換成時間信號,控制主電路開關通斷。
2 延遲線ADC
標準CMOS工藝下一個邏輯門延遲td與電源電壓VDD叻有這樣一個關系
其中,K是一個與器件和工藝有關的常數,Vth是MOS器件的閾值電壓。當VDD大于Vth時,td可看作與VDD成反比。
延遲線ADC由延遲鏈、寄存器組和譯碼電路組成,結構如圖2所示。一串延遲單元組成延遲鏈。一種可行的延遲單元的結構如圖3所示。它由一個反相器與一個或非門級聯得到。每個延遲單元都有一個輸入端,一個復位端和一個輸出端。
給定一個開始信號AD_Stan,經一定時間間隔后產生一個采樣脈沖信號sample,作為D觸發(fā)器的控制信號。在采樣信號有效時對D觸發(fā)器的輸入信號進行鎖存,將D觸發(fā)器的輸出信號送至譯碼電路得到最后的誤差信號。圖4是延遲線ADC的時序圖,假設圖2中n=8。在采樣信號有效時,AD_Start信號正好傳到第5個延遲單元,于是q1~q5輸出為1,q6~q8輸出為0。采樣電壓越大,延遲時間td越小,信號傳播得越快,輸出的溫度計碼中的1的個數越多。譯碼電路再將溫度計碼轉換為所需要的二進制碼。延遲線ADC即通過輸入電源對延遲鏈供電,根據延遲鏈延遲時間的大小來確定輸入的大小。
3 差分延遲線ADC
3.1 差分延遲線ADC結構分析
延遲線ADC結構簡單,功耗小,但易受工藝和溫度環(huán)境影響,且采樣信號需外部產生,增加了電路的復雜性,而且采樣信號的延遲大小會影響ADC量化電平的大小,使得系統(tǒng)輸出不易穩(wěn)定。
差分延遲線結構是對延遲線結構的一種改進,結構圖如圖5所示。差分延遲線ADC由兩條全同的延遲鏈組成,主延遲鏈(Primary delay-line)和參考延遲鏈(Reference delay-line)。參考延遲鏈可經主延遲鏈復制而來。兩條差分延遲鏈共用一個啟動信號AD_Start,使兩條延遲鏈的工作狀態(tài)完全相同。差分延遲鏈的兩個輸入分別是采樣電壓Vsense和基準。
電壓Vref,Vsense須小于Vref,根據電壓越大延遲越小的原理,參考延遲鏈先于主延遲鏈傳播完,將與主延遲鏈相連的D觸發(fā)器打開,對主延遲鏈上的Vsense進行采樣。這樣就實現了將采樣電壓與基準電壓作比較,再通過譯碼電路得到系統(tǒng)需要的數字誤差信號。
差分延遲線ADC的控制信號在內部產生,進一步簡化了電路結構。采用差分形式輸入,使得采樣電壓和基準電壓同時受到溫度和工藝偏差的影響,減少主延遲鏈的延時偏差。
3.2 差分延遲線ADC建模
設延遲鏈中的延遲單元個數為N,延遲時間td是VDD的函數:td=td(VDD),則有
即轉換時間Tc是分辨率Vq,延遲時間td以及延遲函數的斜率的函數。
圖6為0.13μm CMOS工藝下單個延遲單元與VDD的關系曲線。
4 設計方法和仿真結果
延遲單元對精度要求較高,采用全定制設計,而譯碼電路對精度要求較低,采用基于標準庫單元設計,整體電路使用Hsim進行數?;旌戏抡妗?/p>
設計時,基準電壓為1.5V,工作頻率是1.5MHz,輸入電壓從0.7~1.5V線性上升,輸出為譯碼后的結果,即6位數字信號e。Vsense每增加或減少12.5mV,e增加或減少“1”,但e的最大值是63。圖7為0.13μm CMOS工藝下差分延遲線ADC的輸入輸出曲線,可以看出,差分延遲線ADC的輸出沒有明顯偏移,零輸入對應零輸出,線性度良好。
5 結束語
本文在分析了應用于數字控制DC/DC變換器中的ADC的特點的基礎上,研究了差分延遲線ADC的建模和實現。該差分延遲線ADC電路結構簡單,不需要外部電路產生控制信號,可抵消部分工藝偏差。該ADC轉換速率很快,功耗低,適合應用在高頻數字DC/DC變換器中。